探索

非遗过大年 民俗闹新春

时间:2010-12-5 17:23:32  作者:{typename type="name"/}   来源:{typename type="name"/}  查看:  评论:0
内容摘要:春节是我国最盛大、最热闹、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。从热闹的游园会,到精彩的戏曲表演,再到传统的非遗技艺展示,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,不仅让春节充满了浓浓的年味,还让更多市民游客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,建立更强的

  春节是非遗我国最盛大、最热闹、年民最重要的俗闹一个传统节日。从热闹的新春游园会,到精彩的非遗戏曲表演,再到传统的年民非遗技艺展示,丰富多彩的俗闹民俗活动,不仅让春节充满了浓浓的新春年味,还让更多市民游客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,非遗建立更强的年民文化自信。

  嬉/鱼/灯

  歙县鱼灯是俗闹黄山市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一种说法是新春,相传从明朝开始,非遗百姓欢庆丰收太平,年民村民兴起鱼灯会,俗闹祈愿“年年有余(鱼)”,鱼又多子,亦祈子孙兴旺。另一种说法是,由于村中房屋时常发生火灾,所以以鱼灯游村,“滩花戏水”,以水克火,当地人称“嬉鱼”。嬉鱼灯承载着徽州人独特的宗祠文化,祖祖辈辈,代代相传。

  每到传统节日,“嬉鱼灯”这场文化盛宴便会如期上演。火树银花触目红,揭天鼓吹闹春风。伴随着绚丽夺目的烟花和敲锣打鼓的声响,在引路灯的指引下,一盏盏鱼灯上上下下,起起伏伏,涌进村中。鱼儿一双双灵动的眼睛,仿佛在看这个被它保佑的幸福村庄。男女老少,欢声笑语,串串鱼灯,摇头摆尾,在这欢乐的氛围里,大家一同祈福新的一年里“平平安安、年年有余”。

  舞\大\刀

  板\凳\龙

  舞大刀和板凳龙都是徽州极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。

  舞大刀里的大刀用竹子和纺布扎制而成,其中最大的刀有11米长,竖起来有三层楼那么高,重达100多公斤,需10多个壮汉通力合作才能舞动。

  板凳龙是由30块长2米、宽0.15米的木板组合而成,全长60米,每一块木板上扎有5只大红灯笼,板与板之间用木棍相连,需41人合力舞动。舞大刀、板凳龙伴着铿锵有力的鼓声,板凳龙来回盘旋,摇头摆尾,活灵活现,大刀竖立再平放,有着“横扫千军”之势,舞得生龙活虎,引得现场欢呼。

  五谷丰登,风调雨顺。舞得板龙献出美好祝福,挥得大刀扫除所有霉运,村民相聚一起,心怀美好理想,传承千年民俗,共度美好佳节。

  叠/罗/汉

  叶村叠罗汉起源于明末,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,是歙县三阳乡叶村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。“叠”是其主要的表演特征,一个个罗汉相叠而成,几人作为“底座”,其余人坐在“底座”之上,层层叠高,表演人数3人到十几人不等,通过一定的技巧,变换不同的姿势,叠罗汉活动规模可达3000余人,场面壮观,气势磅礴。

  表演时天气寒冷,罗汉们的衣服却十分单薄,他们心怀对美好生活的祝福,用热情洋溢的激情,融化了冰雪,传递了热血。叠罗汉活动为观众展现了一场精妙绝伦的艺术活动,在“美”的背后,凝聚着罗汉班前后台人员奋力拼搏的汗水和团结互助的集体精神。罗汉叠起的不仅仅是人,还是对美好生活的祝愿,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。

  得/胜/鼓

  传说“得胜鼓”是为了纪念唐代大将张巡、许远抗击安禄山叛军得胜,击鼓欢庆。得胜鼓的表演形式是手持夹板,身背战鼓,随着节奏行进、击拍,发出特有的“咚锵”声。鼓点的击法有单击、双击,前后左右绕边击等多种,配以曲笛、云锣等民族乐器伴奏,队列前面有一对大红灯笼,一人持旗,上书“得胜鼓”三字,后随一队蜈蚣旗幡,表演所展现的艺术效果满满,给观众带来一场听觉与视觉的盛宴。

  得胜鼓气势磅礴,场面雄壮,振奋人心。以其特有的鼓声敲响了美好生活,振兴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,弘扬了民族精神。一声敲响,代代相传,鼓舞人心,经久不衰。

  舞/狮/子

 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,在旧时称“太平乐”。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,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。

  舞狮里,每头狮一般由两个人合作表演,一人舞头,一人舞尾。伴随着鼓乐,做出各种形态动作,舞狮被认为用来驱邪避害,以图喜庆与吉祥。如今,舞狮已成为逢年过节的必备活动。

  新春到来,敲锣打鼓,舞狮助庆,一头、一身、一尾,便组成了号称“百兽之王”的狮子,狮子时而摇头摆尾,时而翻腾跳跃,动作娴熟的舞狮人随着韵律摇摆,舞动跳跃,展现喜、怒、哀、乐各种神态,几头大狮子活蹦乱跳,互相逗弄,活灵活现,为春节增添了更多的喜庆和热闹。舞狮舞出高涨情绪,舞出欢乐氛围,舞出美好中国年。

  ·黄文宣 文/摄·

copyright © 2016 powered by distinguish   sitemap